第2764章 癸字卷 心态渐变

类别:历史小说 作者:瑞根字数:4545更新时间:25/01/15 14:21:01
第2764章 癸字卷 心态渐变
  柴恪苦笑摇头:“自强,没人能做到,武人们之前的要求,其实也不算太过分,只是和朝廷政策侧重略有分歧,征伐蒙古自然不需要裁军,这个要求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现在突然要以紫英当皇帝来作保证,不肯再相信我们这些人,却给我们出了难题啊。”
  徐光启也接上话:“武人们对我们的印象恐怕糟糕到了极点,就算是紫英劝说他们,他们也未必肯信,而把紫英推上皇帝之位,那其实就是逼着紫英与我们决裂。”
  崔景荣点点头:“正是如此,这一手相当狠辣,没准儿就是六吉公想出来的招数呢。”
  “可真走到这一步,我们怎么办?”柴恪反问。
  崔景荣默然不语,内心却心乱如麻。
  还是徐光启叹了一口气,“不仅仅是我们,其他同僚恐怕都面临这个问题,紫英若是被挟持过来,推上御座,当今皇上为了保命,肯定也会配合主动禅让,那等时候,轮到我们这些人表态,你我三人首当其冲,该如何?”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
  武人刀斧摆在面前,三个阁老首当其冲需要表明态度是否拥戴冯紫英为帝,崔景荣更是需要第一个表明态度,模糊或者闭口不言,都很难过关。
  崔景荣叹息不止。
  从内心来说,他当然不太认可武人的这种方式来更替王朝,对于作为士人来说的他,这种方式也更难以接受,但是要说对冯紫英黄袍加身为帝本身这件事情来说,崔景荣反而没有那么抵触。
  从万统帝到宣顺帝,甚至可以推到前两任皇帝,元熙帝和永隆帝,除了永隆帝的表现稍好外,元熙帝几乎就是骄奢淫欲如同隋炀帝一般的表现,而万统帝则纯粹是折腾,而宣顺帝就几乎是傀儡了,这几任皇帝给崔景荣的印象都很不好。
  冯紫英接触这么些年,除了在科举改革上太过激进外,其他观念和政策都是很符合崔景荣的观点的,而且崔景荣也不像韩爌、孙居相这些士人那么激进,认为与士大夫共天下,更应当是士人掌权,皇帝居于弱势地位才更符合士人天下的角色,他更倾向于皇权和相权相得益彰的平衡。
  柴恪的观点和崔景荣相似。
  冯紫英与其私交更为密切,但是这不是他支持冯紫英为帝的理由,只是处于这种情形下,好像也别无选择,若是要人冒自身和一大家子性命危险来反对,柴恪觉得自己也很难做到,所以这种情形下,冯紫英真的登基为帝,也并非完全无法接受。
  相比之下徐光启心态就要比崔景荣和柴恪要开放得多。
  他本来就是一个较为纯粹的学术性官僚,对士人身份并没有那么太在意,否则也不会信西教。
  在他看来冯紫英很多观点和他十分投缘,而且他也很赞同冯紫英一些在很多人看来十分激进甚至离经叛道的政策,比如科举改革加入格物财计,所以从内心来说徐光启认为冯紫英登基为帝只会让未来更光明美好。
  见二人都沉默不语,脸上纠结的神色却是清晰可见,徐光启也能理解二人的为难,便道:“你们二位可能难处更大,若是没有选择的余地,便由我先来表态吧。”
  
  崔景荣和柴恪大为震惊,“子先?”
  “我没你们那么顾虑,虞臣也好,伯辅也好,孟暗也好,他们本来对我也没多少好感,我也不需要获得他们的认可,真不让我当这个阁臣,我回去自己继续琢磨格物,更悠闲轻松,没准儿还能做更多的事情。”徐光启坦然道:“从我内心来说,紫英真的登基为帝,我反而觉得是好事,可能抱有这种心态的人不少,只是他们都碍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启口,更不敢第一个开这个口,那就不如我来打破这个禁忌,也好缓解他们的尴尬和压力。”
  徐光启的这个态度说实话让崔景荣和柴恪都松了一口气。
  若是徐光启率先主动愿意奉冯紫英为帝,那崔柴二人压力就大减,哪怕随后也附和,起码不至于招来其他士人太多攻讦,徐光启可以不太在乎这些,但他们俩现在隐隐是北地和湖广士人领袖,却不能不在意。
  沉吟了一下,崔景荣才道:“子先,你这么做,可得要做好招来漫天谤责的心理准备啊。”
  “我有这个考虑,不过有些人是明骂实喜,说不定骂一阵后,还非要跟着我一样,甚至我觉得也许局面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真正死硬顽固的,也许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多,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也许用在这个时候正合适。”
  徐光启话语里有了几分淡淡的嘲讽,也不知道是自嘲,还是嘲弄别人。
  就在催柴徐三人密议时,韩爌、孙居相以及李邦华和朱国祯也在商议。
  “那些武夫真要逼着我们拥戴紫英为帝,我们当如何?”韩爌看着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俩,也瞥了一眼李邦华和朱国祯。
  孙居相孙鼎相两兄弟异口同声:“官可以不做,这事儿我们兄弟俩断不会屈膝!”
  李邦华和朱国祯却是讷讷半晌,始终没能吐出一个清楚的话语来。
  韩爌算是明白这帮江南士人了,沉声道:“若是自强、子舒和子先他们都从了呢?”
  孙居相和孙鼎相两兄弟脸色越发难看。
  “伯辅,若是他们都从了,另外其他人也都从了,那该如何?”韩爌再问:“不要觉得这不可能,我倒是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有些人呐,可不像这表面上表现得那么铿锵激烈,真到了最后关头,保不准就是最先倒戈的。”
  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俩面面相觑,但是仔细想一想,好像还真有可能,没见这李邦华和朱国祯二人态度现在都开始犹疑起来了?
  江南士人首领都是如此,那北地士人就能都是硬骨头?再说了,练国事与冯紫英关系如此密切,他们俩在年轻士子中威信都很高,谁能说得清楚这些年轻士人的心里怎么想?
  (本章完)

癸字卷 第八百二十六节 从龙,不寒碜
  一干所谓的士林领袖在这第一个问题上就卡了壳,除了韩爌和孙氏兄弟自己态度较为强硬外,他们内心其实很清楚其他人未必能如他们一样态度坚决地反对冯紫英称帝。
  从万统帝开始,张氏一族的威望就降到了最低点,尤其是这几十年太子却被永隆帝捷足先登当了皇帝,其本人和英太妃私通的故事在文臣武将中都不是秘密,而且随着他从义忠亲王变成万统帝之后,这等风流野史更是在坊间和茶楼酒肆里很隐晦的流传,极大地败坏了张氏一族的威信。
  甚至朝廷也是有意无意地放任这种流言地传播,借以打击万统帝威信,以便于内阁能更轻松地执政。
  而万统帝为了确保自己一脉延续皇帝之位,更主动把皇位传给了宣顺帝,而宣顺帝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人选,沉迷于机巧工匠之术,对政务毫无兴趣,这正好合了朝廷诸公的意,所以这几年里皇帝的影响力已经衰落到了真正可有可无的地步,甚至有时候重大朝务都懒得向皇帝报告了。
  这也使得张氏一族的影响力起码在京师城已经衰竭到了相当孱弱的地步,再加上江南工商势力对其的不满,所以要说现在朝中有多少文臣对宣顺帝或者说张氏一脉有多强的忠诚度,那真的像一个笑话。
  很多人之所以不太愿意接受冯氏一族为帝,更多地还是一种心理上的守旧心态罢了。
  真正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这些人附和从众的心态就会慢慢显现出来,这一点韩爌和孙氏兄弟也已经有所预料。
  轻轻叹了一口气,孙居相摇了摇头:“那又如何?这世界本来最多的就是这种见风使舵之辈,我等只能坚持自家心中信念,又何须去太在意别人的态度呢?”
  韩爌垂头默然,而李邦华和朱国祯则是脸色复杂,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回应才好。
  除了韩孙李朱等人外,在奉天殿外的上百文臣们也根据各自亲疏分成了大大小小一二十个圈子,各自在一起探讨着即将到来的大事。
  练国事和孙承宗走到了一起,跟过来的还有毕自严。
  练国事是河南士人,孙承宗是北直隶士人,而毕自严是山东士人,这代表了北地士人中除了山西士人之外几乎所有的地域。
  “君豫,你怎么想的?”孙承宗看到毕自严也跟过来,他其实和毕自严不算太熟,但也知道这人和冯紫英关系也较为密切,而且还是山东乡人,这跟过来其实也代表着某些意思,但也不太在意。
  “没怎么想,还有点儿懵。”练国事摊摊手,“据我所知紫英恐怕从无此种念头,我从未得知,景会兄,你呢?”
  毕自严摇摇头:“紫英自己只怕都是懵的,他都是首辅了,何须搞这么一出?有意义么?不过现在武人现在恐怕不会管这些,他们已经走上了不归路,由不得紫英自己了,哪怕紫英在武人那边威信再高,可武人不再信任文官,为了他们身家性命,恐怕这就是赶鸭子上架也得要让紫英上了。”
  练国事和孙承宗面面相觑,但是最终都默然点头。
  这恐怕是所有人都不愿见到,但是却又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冯紫英已经失去了选择的余地,他只能被动地被武人们所裹挟。
  或许当年赵匡胤也是如此?
  天知道。
  “那到时候……?”孙承宗沉默了一阵,才问道。
  “不知道,我自己现在心乱如麻,不知道,……”练国事苦笑,“稚绳兄,你呢?”
  “我?”孙承宗仰起头,犹豫着,“没想好,心里感情上不太认可,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说,紫英若真的是登基为帝,倒是能把武人能安抚下去,裁军和征伐蒙古我倒是赞同的,这样一来似乎倒也就成了化解危机的一个最好选择,但……”
  没说下去,可能是复杂而纠结的心态让他这个纯正士人也觉得迷茫了。
  “景会兄,你呢?”练国事再问。
  毕自严选择了从心,坦然道:“真要到那一步,我会承认,呃,支持吧,否则难道真的要走到刀刃相见的地步,而且走到现在这一步,似乎如稚绳兄所言,恐怕选择承认支持是最理性最合理的化解危机的方式,为什么一定要反对呢?为了所谓的忠义,不是我这个人凉薄,从万统帝开始,我觉得实际上正统性已经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和诟病了。”
  ……
  同样的情形还在其他各自不一的圈子里上演着。
  潘汝桢和傅试却是兴奋莫名,只是他们也知道自己二人早已经被打上了冯氏烙印,这个时候去找其他人反而会引来怀疑,所以除了郑崇俭和马士英一脸懵逼地跑过来,在一起不知道如何开口,到最后打开话题,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惜字如金,也就这样了,反正主导权都在武人手中,还能怎样?
  陆彦章、张鼐以及董其昌走到了一起,他们是松江帮的顶梁柱,加上一起过来的袁可立,都是目光里充满了兴奋和憧憬。
  或许他们是最不在意冯紫英登基为帝的一个小群体了。
  已经彻底和商人们融为一体的松江士人其实已经彻底从土地士绅身份中退出来了,或者说虽然他们还保留有一些土地,但是土地已经不再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造船、航运、棉纺织、海贸才是他们最核心的资产。
  
  松江地处南北中间和长江口的优越地理位置优势日益凸显,榆关、金州和登州这些北方港口的兴起丝毫没有影响到松江,反而使得松江成为南北交汇和长江航运的航运中枢,也使得造船和棉纺织得以更加迅猛地发展。
  “真没想到啊,居然会变成这样。”陆彦章有些感慨。
  作为松江帮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从商人们那里早就隐约知道武人们可能会发难,但是同样也没有想到武人们并未打算只当群演或者配角,而从一开始就主动抢戏,变成了主角,当然这个结果也不坏,甚至更好。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估摸着水师那帮人也都会高兴坏了。”袁可立接上话,“紫英其实更赞同扩张水师,当然陆军现在也不宜大幅度裁减,对蒙古一战应该是最能证明陆军作用,同时也是化解当下危机的一种方式,只可惜朝中诸公都不愿意接受,变成这样,可能就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了。”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都只会更好。”董其昌显得云淡风轻,“江南士人一盘散沙,那些还抱着土地不放的乡绅其实和北地那些老古董没啥区别,都该被淘汰了,我现在倒有些觉得子先(徐光启)的许多观点很有启迪意义了,格物和财计纳入科考中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所占分量不要一下子加得太大,让很多人无法适应就行。”
  袁可立和张鼐都有些惊异地看了董其昌一眼,这个家伙见风使舵的本事可见长啊,虽然大家都属于松江帮的人物,但董其昌原来的思想可没有这么开明,现在甚至变得有些激进了。
  “呵呵,无论如何,我们松江士人都希望不要再沿袭原来的格局,时代在发展,人应该接受新生事物,否则困于一隅,那只会故步自封,难成大器。”陆彦章轻笑道:“而且我也相信,持有和我们一样态度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可能会让那些个老顽固们大吃一惊的。”
  袁可立和张鼐都纷纷点头。
  冯紫英被“挟持而来”的速度很快。
  当金水桥那边传来一阵躁动时,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刻终究还是到来了。
  一时间大家心思都浮动恍惚,不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居然能见证这样一场堪称离奇的“政变”是祸是福。
  很多人咬牙切齿,一些人面带憧憬,还有一些人冷眼旁观,但更多的人还是复杂而又难言,或者说处于一种彷徨迷离的状态下。
  但抢在冯紫英一行人之前进来的几个人却让在场的文官们都忍不住讶然出声。
  “六吉公?”
  “姓顾的?”
  “顾秉谦这厮?果然和他有关!”
  “还有嘉宾公?”
  “汤宾尹这厮也卷入其中了?”
  “姓谬的这个无耻之尤也来了?”
  “人家也是江南名士,为何不能来?”
  “这等天大的事情,谁来都正常,不来才不正常,……”
  “谁不想见证这个名场面?”
  “也是,一辈子都未必能碰上一回,日后是要进史书的,值得来一趟,……”
  在众人或鄙视或讨好或冷淡的目光中,顾秉谦和汤宾尹以及缪昌期都是昂然而入,抢在了冯紫英被一干武人“挟持”进来之前,站在了殿前。
  既然来了,那自然就要把态度摆得最鲜明,否则也就没有必要走这一遭了。
  看看汤宾尹和缪昌期眼中的热切,顾秉谦就知道自己这一趟来对了,有很多人都会存着和自己一样的心思。
  从龙嘛,不寒碜。

癸字卷 第八百二十七节 立威,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