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七十三章 凯旋归来,关在城外
类别:
历史小说
作者:
朱郎才尽字数:3636更新时间:25/01/15 14:30:24
第一千八百七十三章 凯旋归来,关在城外
夕阳余晖,如洒金光,朱平安率领浙军将士,披着金光,牵着一串串俘虏倭寇,向苏州城而去。
走的还是来时的路。一来是这条路是直线,是返回苏州城的最近路线;二来,回来的路上,朱平安令人审问倭寇俘虏,得知了倭寇在沿河大道后方树林设伏的事情,走原路返回可以避免与埋伏的倭寇撞上。
徐海令后方埋伏的倭寇一直埋伏到太阳落山,才可以去追赶倭寇大部队。
这会太阳正落山,如果走沿河大路的话,大概率跟埋伏的倭寇撞个正着。
浙军火药不足,又带着俘虏,跟埋伏的倭寇撞上的话,可占不到便宜。
所以,还是原路返回,途中朱平安也是广派哨骑警戒,以免遭遇意外。
好在一路平安,顺利抵达苏州城下。
朱平安知道现在苏州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尤其是遭遇了王女干投降倭寇诈城之变,更是神经过敏,而尚知府关于守城又是高度紧张、宁愿无功但求无过的性格,所以早早的就派人前来苏州城报告战果,并告知大军即将抵达的消息。
不止如此,在距离苏州城还有两里路的时候,朱平安就令麾下将士放慢了速度。
在距离苏州城只有一里路时,朱平安更是令麾下将士进一步放慢速度。
“咱们大胜归来,怎么没见城里人夹道欢迎呢?”
“还有,城里人不来迎接咱们也就算了,咱留在城里的浙军怎么也没来迎接咱们?他们不来也就算了,怎么二顺子他们没来迎接?!他们人呢?”
刘大刀等人看着大门紧闭、门前空无一人迎接的苏州城,皱着眉头说道。
二顺子他们正是朱平安提前派来向苏州城报告战果的那一哨的哨长。
“二顺子他们应该是被请入城中核实咱们的战果真伪了。”朱平安想到了缘由。
“啊?!城里面怀疑咱们?!二顺子还被他们控制起来了?!城里人搞什么,咱们在外面浴血奋战,他们却这样对我们?!”刘大刀等人听后,不由对城里所作所为大为不满。
“呵呵,别抱怨了,这是城里面吃一堑长一智,先前王女干的 “得胜归来”的情况,和咱们现在何其相似,王女干投降倭寇诈城差点得手,若非我们及时赶到救援,苏州城就要落到倭寇之手了,现在他们吃一堑长一智不是应该的吗。如果他们一点记性也没长,我反倒要生气了。”
朱平安不以为然的微微笑了笑,安抚了下麾下将士的情绪。
稍作安抚后,朱平安带着浙军继续向前,在苏州城下一箭之地左右,高举右臂,麾下将士止住了脚步。
看到浙军到来,城墙上早就炸开了锅。
“朱大人他们得胜回来了。”
“看,后面还有很多俘虏,差不多得有三五百吧,朱大人他们又打了一个打胜仗。”
“何止是三五百倭寇,就两刻钟前,我去箭楼那洒扫,朱大人派来的传信兵前来禀告战果,不是被尚知府请进城了吗,我在外面听到了几嘴,朱大人他们这次打了一个超级大胜仗,倭寇撤倭寇撤退时不是还有上万人吗,直接被朱大人他们杀光了快,倭寇就跑了几百人。还有一个叫陈东的倭酋,也被朱大人生擒活捉了。”
“朱大人真是牛比,又是状元郎,又会领兵打仗,真是天降英才啊。”
城墙上一众守军,看到浙军骑着马,马后面拴着一串串狼狈异常的倭寇,不由激动了起来,毫不吝啬褒奖之词。
“哎,等等,你们不觉得这一幕有些眼熟吗?”有一个守军忽地想起了王将军,不由吓的咽了一口口水,手指都有些哆嗦的指着城外的浙军说道。
“什么这一幕有些眼熟吗?你说什么呢
,怎么说话说一半啊,一点也不爽利。”
“什么眼熟不眼熟,你想到了什么,有话直说,有屁快放!”
周围人不耐烦的催促道。
“就是王将军,不王汉女干投降倭寇,带着倭寇诈城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王女干他们一千人马出城追击倭寇,回来了一千六百多人,自称是带回来了六百多俘虏......嗯,现在,朱大人他们浙军去时九百多人,回来了一千三百多人,带回来了四百多俘虏,对比王女干当时的场景是不是有些眼熟?!当然,我是一百个不想旧事重现,可万一重现呢......”
那个守军再一次咽了一口口水,声音有些颤音的说道。
“卧槽,你还别说,这一幕还真有些眼熟,我怎么觉的后背有些发冷。”
“你们是说,朱大人也投降倭寇了,要来诈城?!”
“卧槽,别乱说,吓死人,倭寇又要来了吗?!如果朱大人也投降倭寇了,那咱们城里可就没有能打的人了?要是倭寇卷土重来,可就危险了。”
周围守军听后,再看城外的浙军还有他们身后一串串的倭寇俘虏,身上冷汗都出来了。
倭寇凶残女干诈,攻打城头的那一战是他们守军永生忘不了的噩梦,他们可不想再面对倭寇了。
凶残,彪悍,杀人不眨眼的倭寇,砍他们守军就跟砍瓜切菜一样,一刀就能砍断他们的佩刀,砍的他们守军人头滚滚、血流成河,闭上眼睛就能做噩梦......
“咳咳,朱大人跟王女干那次还是不一样的,王女干那次,可是有六百个倭寇装成俘虏,现在朱大人这,只有四百来个俘虏。”有守军强行找不同。
“朱大人他可是状元郎,又怎么会蠢到跟王女干完全一模一样,俘虏数量不一样,说不定正是迷惑我们的一个小伎俩。”有人阴谋论的说道。
“嗯,有道理。”好些人点了点头。
“唉,不对啊,虽然俘虏数量略有差别,但是套路一样啊,几乎相当于一模一样了,朱大人他可是状元郎,不会蠢到照搬王女干的套路吧?!”
又有人提出了质疑。
“这才是朱大人厉害之处,俗话说的话,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我们都觉得朱大人不会蠢到照搬王女干的套路,他却偏偏照搬了王女干的套路......”
很快就有人阴谋论的反驳道。
“嗯嗯嗯,有道理,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很多人顿时连连点头。
第一功禨饿
在城墙上一众将士阴谋论甚嚣尘上的时候,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
“你们真是以废物之心夺英雄之腹,为什么不能是朱大人真的大胜归来呢?王将军,不,王女干大胜归来肯定值得怀疑,可是对朱大人来说,大胜归来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枫桥大营一战,朱大人就消灭了上万倭寇!别说你们没在城墙上看到,乌泱泱的倭寇在朱大人的枫桥大营前血流成河、尸横片野!”
“王女干引倭寇入城,蒙骗了我们所有人,包括知府大人也被蒙骗了。可是朱大人,在王女干还没出城前就已经预料到了,在苏州城即将沦陷时,与倭寇浴血拼杀,歼灭了城内的倭寇,击退了城外倭寇,挽救了苏州城。”
“朱大人文武双全,能谋善战,以朱大人的谋略和本事,大胜归来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这个声音一出,城墙上甚嚣尘上的阴谋论顿时鸦雀无声了。
是啊。
为什么不能是朱大人大胜归来呢?!
人家朱大人年近弱冠,便高中状元,又精通兵事,简直就是诸葛亮在世,倭寇在江南肆虐,各地皆屡屡受挫,鲜有胜迹,即便有胜迹,也不过是斩获数人或数十人而已,人家朱大人在枫桥大营前,阵斩上万倭寇,又及时解决了苏州城,在所有人眼皮子底下,歼灭了城内倭寇,打跑了城外倭寇!
朱大人大胜归来,确实挺正常。
毕竟全盛时期的倭寇都不是朱大人对手,落荒而逃的倭寇那就更不是朱大人对手了。
这么一想,城墙上一众守军皆不由连连点头,甚嚣尘上的阴谋论换成了一片 “朱大人牛笔”。
“朱大人,贵军派来的传信兵,我们已经请进城里好吃好喝招待了。”
城上副将一脸谦卑的抱拳对城下的朱平安说道。
“什么请进城好吃好喝招待,说得好听,还不是被你们控制起来审问了。”
刘大刀不满的说道。
“咳咳,不是审问,是请教,我们听到贵军大捷的消息,惊喜若狂,兴奋激动之下,禁不住想要多了解了下细节,所以多问了些具体问题。”
城上副将面红耳赤的解释,声音基本没有多少说服力,底气严重不足。
“请教?有你们这样请教的吗?”
刘大刀嗤笑,还想说什么,朱平安摆了摆手,打断了他接下来的抱怨。
“张副将,不用解释,事关苏州城安危,再多谨慎和小心也是应该的,我们浙军上下,全都配合。现在倭寇残兵和伏兵都已退,我们有的是时间。苏州大气,我相信你们一定不会亏待我麾下的兄弟。”朱平安微笑着说道。
根据审问倭寇俘虏得到的情报,朱平安安排的侦察哨骑已经侦察到倭寇伏兵的去向了,倭寇的伏兵在太阳落山时就已经撤出埋伏地,头也不回的一路往拓林方向跑了。
现在,苏州城安全了,有的是时间。
“多谢朱大人理解,朱大人放心,我们将贵军兄弟当成了我们的上宾,好酒好肉好菜的招待。”副将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感激不已的连连道谢。
在张副将面红耳赤的擦汗的时候,尚知府一路疾走来了,他一脸大喜的向朱平安拱手恭喜道, “哈哈哈哈,恭喜啊子厚,恭喜你们再次对倭作战取得大捷,大胜而归。说实话,我们得到消息后,差点没惊掉一地下巴。当时你们出城时,我还为你们安危担心不已,再三劝阻,现在想想,真是班门弄斧了。其实,我有想过子厚你们此行可能会得胜而归,但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你们此行竟然能取得如此大捷,真是功盖东南第一功!”
说实话,尚知府对朱平安还是心存怀疑的,当然,不是怀疑朱平安像王女干那样投降倭寇,而是怀疑朱
平安此番所取得的战功有一定的水分。
江南倭患如此严重,甚至可以说是糜烂,各地屡屡遭受倭寇劫掠,民不聊生,各地官府吃败仗,甚至大败亏输都是常事,取得胜利的少之又少。
至于,像朱平安这样的大功,那是百年都没有过。
能够取得数十名倭寇的斩获,甚至是数名倭寇的斩获,都值得各地官府大书特书一番了。
朱平安他们所取得的战功,实在是太大了,大刀竟然要以万为单位,甚至连倭酋都俘虏了一个......
恐怖如此!
如此泼天大功,如何让人不怀疑呢。
“府尊大人过奖了,我等实在愧不敢当。”朱平安谦虚的摆了摆手。
“子厚,不用谦虚了,等核实完,我会据实上奏圣上为你们表功的。”
尚知府捋着胡须说。
“多谢府尊大人。”朱平安拱手道谢。
“好了,子厚,为了安全起见,还要对贵军核实甄别一番。”尚知府把话题转了回来。
“府尊大人放心,无论如何核实甄别,我们都全力配合。”朱平安第一时间表明了态度,表明了态度后,朱平安又拱手向尚知府道, “府尊大人,烦请你们在核实甄别的同时,在城内组织一批车马和青壮,到时候随我军一同打扫战场。”
没办法,昆山战场实在是太大大乱,己方几把火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河道里满是被烧毁的战船残害还有倭寇尸体,河水简直都快要被堵塞了。
还有那片树林,里面直到现在还没有灭火,不知道有多少倭寇被烧死在了里面。
这两处主要战场打扫起来,光靠浙军这些人,太少了,不知道要打扫多久呢。
古代可没有净水器什么的,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多是靠井水和河水满足日常饮用水所需,河道里那么多倭寇尸体,要是打捞的慢了,岂不是严重污染老百姓的水源。
还有那片树林也是,可以的话,还是组织人手灭火的好,免得火势控制不住,蔓延到周边的村镇,再严重影响老百姓生活。
所以,朱平安才向尚知府开口,请求其组织一些青壮和车马,以便到时候打扫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