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核心
类别:
都市小说
作者:
志鸟村字数:2500更新时间:25/01/15 14:52:53
第八十五章 核心
办公室里,重新归于平静,就像是一间自习室,偶尔有人秀了波恩爱,似乎吸引走了大家的注意力,但在事件消失以后,大家基本就会忘记这件事。
众人面前的工作,才是此时最重要的事情。
江远也是回到了座位上,继续筛选适合自己的指纹。
他特意寻找较为模糊的,条件不太好的指纹,来进行比对。
因为相比于普通的痕检,他还能利用“影像增强技术(LV3)”来处理指纹图像。
事实上,现在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也是要对图像进行处理的。细化去噪,脊线分割,脊线提取等操作,都是在电脑后台自动完成的,不需要痕检们去操太多心。
但就现在的技术水平,自动化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是不可能比得过高手的人工水平的。
江远直接拉出做监控的姿态,做指纹图像,只一会儿的时间,就选定了一张模糊的好似锅底似的图片。
江远的电脑主机,因此而躁动起来。
嗷嗷嗷……
江远现在用的主机,配置还算不错,乃是省厅集中采购的新电脑。但它分配到了痕检岗位上以后,两年多来,几乎就没有努力运动过显卡和CPU的。
而在江远的要求下,它的风扇疯狂的转动起来,发出的声音都像是在叫:我为什么这么热?我好害怕。
江远起身,向旁边的李泽民晃悠了一下手里的中华,就邀约道:“去外面抽根烟?”
李泽民也觉得江远的机器吵,更想蹭烟,立即就跟上了江远的脚步。
两人出了办公室,互相推让了一根烟,就吞云吐雾起来。
江远只抽过嘴烟,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手夹着,然后两眼无神的看着前方。
李泽民也不管那么多,抽完一根才满足的叹口气,再抽一根,问道:“你电脑怎么那么响?”
江远道:“我做图像处理呢。会不会太吵?”
李泽民懂一点,不由看看江远,道:“处理指纹处理这么大声,那你这个技术可有点厉害了。”
“恩,我会做类似监控视频这样的影像增强,用在指纹图上试试看,还不知道有没有效果。”
“有效果的话,就让人给你单独弄个地方,或者单独找个地方处理图像。”李泽民说着感慨起来:“你们年轻人就是厉害,不像我们,当年学指纹就学的累死了……对了,你这個技术,能把图像做到什么程度?”
“也很难讲,模糊的会变的清晰一点,但它是有针对性的。”江远没有说的太明白,因为他自己也没真的体验过。
总的来说,影像增强的技术,用在指纹上面,还是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是否适合,他自己也是说不清楚的。
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指纹会战这段时间里,在场的几十名指纹专家,其实都是竞争关系。
遇到一个指纹,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它是否被别的指纹专家看过,为何没能比中?没能比中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未能比中的原因是匹配问题,那自己的特征点做的再好也没用。
如果指纹的残缺度过高,那别人无法比中,自己很可能也无法比中。
正因为如此,有指纹专家就提出了指纹会战中的策略是“清晰的不做,太模糊的不做,不轻不重试一试”。
听起来很简单的,好像是自己打转儿的策略,但仔细琢磨,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策略。
在这种场合,遇到太清晰的指纹,其实是没有做的价值的。太模糊的指纹,也是如此。
只有不轻不重的指纹,是众多指纹专家工作的重点。但是,想想这么多的指纹专家,都盯着这些不轻不重的指纹,那重点也就变成了难点。
江远能处理较为模糊的影像的技能,也因此就变的独树一帜了。
回到办公室,江远的电脑已停止了嘶吼,风扇有气无力的转动着,像是刚刚接待了一群人的特殊交易员,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能喘气,而努力的呼吸着,同时,因为刚才的工作而结出的累累硕果,又让它骄傲不已。
江远看向屏幕上的指纹图像,足以辨认的沟堑已多了不少。
江远满意的点点头,图像不怕糊,就怕没得像素,全得填充,那在刑科影像中,就显得真假难辨了。
糊锅底式的图像反而简单,把该处理能处理的像素处理一下,剩下的全是能用的。
江远尽量选择较为准确的图像部分做支撑,再做特征点,然后再跑软件。
第一次,100枚指纹,未比中。
第二次,江远重新选择了特征点,重新刷了200枚的指纹出来,看到第47枚的时候,就找到了一枚相似的指纹。
相似而不是相同,是因为两枚指纹都经过了处理,特征点吻合的地方并不多。
但这种情况,在疑难指纹中是最常见的。
还是一样的原因,要是特征点能够轻易吻合,何至于送到省厅,进到指纹会战中来。
在这里,计算机的自动化判断,反而是退居二线了。
指纹专家们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人类的判断。
现在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值系统,它做的不是图像判断,而是通过对图像赋值,来做数值评判。
直白的讲,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识别的就是端点和分叉点,它对大多数的特征点分辨都有效,但某些传统的特征点,比如小点、小勾、小叉、小桥、小眼、虚线等等,自动识别系统是没分辨力的。
另外,如纹线的流向,或者纹型这种,说都不是太说得明白的东西,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就更不行了。
在指纹会战这种环境下,江远更不用纠结于计算机的特征点,就按照传统的青岛式单指指纹分析法,做了标注,再右键一点,选择了“认定同一”。
叮咚。
办公室里,又齐齐响起了新消息的提示声。
身边的李泽民下意识的看向了旁边的江远,就见江远正在缓缓的拆开一盒新的中华。
上架感言
七月一日的凌晨零点,《国民法医》就上架了。
不觉回想起来,我的第一本书上架……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有回忆过去的倾向,或许是担心自己难以突破了。
偶尔看群,还有许多的老读者在列,很多人甚至都不怎么看我的书了,但依然在坚强的水群,真是温馨又悲伤。
突破自己素来艰难,身为一名作者,当我决定写一本新书的时候,我忍不住回顾自己的老书,许多时候,我也很难确定,我延续的是否正确,我突破的是否落后,我前进的方向,是否有路径可循,是否有路径可开辟。
《国民法医》的灵感来自于《犯罪现场调查》,也就是美剧CSI。差不多也是20年前的电视剧,对于剧中的故事,我如今也是记不得了,但是,我对剧中涉及到技术,始终怀有兴趣。
刑侦题材,或者说,罪案剧向来是我的兴趣所在。我也一直有想要写一本侦探小说的念头。
但在以前,提起侦探小说,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福尔摩斯,说到的是柯南,谈到的是推理……
文科生的侦探小说!
相比之下,《CSI》之类的电视剧,反而会展现更多的技术性的东西。
这或许是影视与小说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吧。
但是,网络小说的表现形式,其实也有许多的优点。
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技术流,也是我非常擅长的技术流,也许更适合撰写一本理科生的侦探小说。
让技术说话。现今的刑事调查模式,原本就是如此。
不过,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困难。比如各种各样的“不能说”,各式各样的保密等等,跟一些民警、法医或者刑科人聊天,说着说着,总会进入到“啊,这个不能写哦”,或者“这个具体的不能说了”……
就连下载论文的时候,都经常遇到不能下载或阅读的情况。
我想,这也是阻碍许多作者涉足这个领域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小说最重要的,我始终认为,应当是有趣。
不能吸引人,不足以令人升起阅读欲望的小说,又有什么价值呢。
好在,市场总是能够给予极大的反馈。
在网络小说的世界里,读者的评价,读者的订阅,读者的打赏和投票,就是最大的评价体系。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今夜,我的价值,将由诸位读者来决定。
请诸君怜惜。
以上。